龚育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回顾党的历史(之六)
精神文明决议做出以后,接着就准备第二年将要召开的十三大的报告。这个报告当时自然是预定由胡耀邦总书记来做。
记得还在北戴河的时候,大约是九月中旬,精神文明决议草案已经在政治局会议上通过,十二届六中全会就要在北京召开,胡耀邦向我们几个参加精神文明决议起草小组、大概也是他准备列入十三大报告起草小组的人透露:在十三大上他将不再担任总书记,他对他当总书记——主席——总书记七年的工作,有一个一分为二、总体合格的自我评价。他希望,十三大报告要从理论上讲深讲透,要像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写出一篇《新民主主义论》那样,十三大报告要好好写出一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报告的准备工作,十月上旬已经在北京开始。十月三日和十日,胡两次主持有高级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参加的会议,酝酿思想。在会上胡提出,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不是叫《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说:《新民主主义论》是建党以后经过近二十年才写出来的。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了九年,从建国以后算起,则已经三十几年。为什么社会主义只能是这样搞,不能那样搞,经验丰富,不亚于写《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总结得好,就能站得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可阐发,很多政策是从这里出来的。他要求尽快写个出个一二千字的设想,他拿去送小平和常委。十一月座谈一月,十二月动手。明年一、二月拿出初稿,宁早勿迟,投石问路。他还说,明年他不准备出国,集中精力考虑班子问题。即使文件没起色,解决了班子问题就是大胜利,可以管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么大的国家,中间不能出问题,不能临时想问题,每年干什么都要想一想。一九九七年十五大可能最热闹了,翻两番实现了,确定下个二十年干什么,那个时候的总书记最有味道了。
十月二十八日胡在江苏还排了个大跨度的进程表:十三大解决规律性认识,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的任务,十五大为下世纪发展作准备。
这是一位即将卸任的总书记,前瞻党的事业的未来、展望今后十年的胜利,所表示的关注和责任,信心和希望,欢欣和艳羡……
为准备这个报告,起草小组连续召开了一系列有理论家、各工作部门和各地方的领导同志参加的座谈会。还到外地去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十月二十九日、三十日起草小组在郑必坚主持下进行讨论,强调报告要突出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这一言可以兴邦”,以后再也不要吵着急忙搞共产主义了。
十一月十一日,胡主持讨论十三大报告设想稿。
十二月四日起草小组讨论十三大报告起草提纲,按胡的意见分成三大块,第一块写过去几年的成就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第二块写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分十个方面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块写党的建设。
就在这时,有了新的决定:十三大报告一分为二,胡耀邦做政治报告,赵紫阳作建设与改革报告。
一九八七年一月初,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十三大报告不再由胡耀邦来主持准备了。
不久,代总书记赵紫阳把原来参加建设与改革报告起草工作的一些同志和原来参加政治报告起草工作的一些同志找到一起,来参加统一的十三大报告的起草。大家赞成还是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讲透。三月赵紫阳向邓小平提出《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说明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由此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由此而来的在理论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和在新的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理论探索的必要性。并且说:“初级阶段”这个提法,在党的文件中已三次出现,但都没有发挥。如您同意,报告的起草工作就准备循着这个思路加以展开。邓小平批示:“这个设计好。”随后赵又转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这个《设想》和邓小平的批示,都已收入《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注释中。
十三大通过的这个报告,在回顾十二大以来五年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年的成就和从总体上提出这次大会的任务之后,立即展开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其中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重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泛指和在我国的特指;我国当前国情的基本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迄、性质(与过渡时期和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区别)、长短(至少一百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接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分四个部分分别提出了经济、政治、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而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需要新的大发展的大视角,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提出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的十二个论点,其中前三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所以,如我在前面指出的那样,十三大报告在我们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战略和各项基本政策。
邓小平对十三大报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四月二十六日,即在批准十三大报告设想的一个月以后,他就在同外国政府领导人的谈话中提出过一个大胆而坦率的论点:“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八月二十九日,即十三大召开前约两个月,他又在同外国党领导人的谈话中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这两段话是很值得深思的。
所谓“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只不过后面的提法较好接受、较为柔和、较为正式而已。这个“不够格”,当然首先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还不发达,还没有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而马克思原来设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说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身,又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属于“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身的一个阶段?如果这样来理解,可不可以看作是对理论界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之间,究竟属于何种关系的一种回答?这个回答没有支持理论界有些同志所主张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是马克思理解的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之内的一个阶段,而是属于马克思理解的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之前的一个阶段,它是向马克思理解的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如果对邓小平说法的上述诠释是正确的,那么,就需要对社会主义作新的理解,而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的具体理解。按马克思的具体理解,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而从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十二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文明决议中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那个“而且”,说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个“不但”,说的就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包括初级阶段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的更长得多的历史阶段。这就已经突破马克思所说社会主义没有商品的观念了。历史的发展本身要求对社会主义作新的理解。
邓小平还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为不发达阶段,这个概括同毛泽东关于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说法有没有联系?当然是有联系的,关于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最初的讨论中,理论界引用过毛泽东的这个说法,就是证明。但是,现在的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恐怕不好说就是毛泽东说过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不但是因为毛泽东当年的说法,没有现在所说的这样展开,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写成文章、写进文件,而且是因为毛泽东的说法在当时的当事人的记录、理解和整理中就存在差异。
毛泽东是在一九五九年底开始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谈到这个话题的。当时在一定范围内传达过胡绳整理的一个版本,这是按几十个小标题整理的。周恩来把这个整理稿送毛泽东,毛泽东应该是看过,或者是知道了,但是没有作任何批示和改动。就是说,这个版本不能认为是经毛泽东审定的版本。
胡绳整理的版本,红卫兵在“文革”中把它印行了。是这样说的:
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个“边”,要有笔账。例如,工业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高,等等。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边”,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这可以叫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二是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即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段可能需要比前一段更长的时间。经过了后一阶段,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大为丰富,人的共产主义觉悟大为提高,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了。
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后来又有一个整理稿。那是邓力群整理的。邓本经过六次系统整理,在一九九八年内部印行。这个整理本当然比胡本更完整、完备、完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就是摘选自这个整理本。但是,这是毛泽东逝世以后的事情,所以也不能认为是经毛泽东审定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相关的那段话是这样整理的:
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一个“边”,要有笔账。例如工业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边”,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可以看出,两个整理稿大体一致,但在关键的句子上,即在我们这里用黑体字标出的句子上,有些出入。这说明,就是在当时,两个整理者都属于亲自听到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的少数当事人,却记录、理解、整理得不完全一样。
但这不一样中,又还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强调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不是强调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这段谈话是在批评“彻底巩固”的观点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这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也不能“彻底巩固”而要不断进一步发展变化时讲到的。联系到毛泽东在一九六〇年初批示的文件中还在探讨如何实现人民公社从基本队有向基本社有过渡的问题,甚至于还有在二十世纪末中国整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浪漫设想,就可以看到,那时的主要倾向是批评“彻底巩固”“不思前进”,而不是批评“超越阶段”“急忙前进”。这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的主要倾向是总结教训批评“超越阶段”“急忙前进”是并不相同的。
以上是对十三大召开以前邓小平的谈话的分析。十三大开过不久,在同来访的外国党或政府领导人会见时又有过两次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谈话。
一次是十一月十六日同日本社会党委员长土井多贺子的谈话。强调十三大有两大特点,第一个就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一次是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同埃塞俄比亚总统的谈话。这次谈话中说:“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此外,当然还应该提到邓小平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在这篇极重要的、作为《邓小平文选》终卷篇的谈话中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这里的几代人,说的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吧!十几代人呢?几十代人呢?我们倒不必具体去计算这些说法表达的是多少年时间,总之,邓小平感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远不止几代人的时间。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不但不能停留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前的理解,恐怕也不能停留在最初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的理解,而需要有更新的理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