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志
茅于轼文集 |
茅于轼活动 |
评论茅于轼 |
天则经济研究所常务理事,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桥梁专家。
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动;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此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之聘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参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并任所长、理事长,现为该所常务理事。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1985年起即关系道德问题,以后作了近10年的研究和思考,1997年提出人与人的等价关系,从对等关系出发,对人权、自由主义、道德、民主等观念都可以作出更深入的解释。
茅于轼先生为中国当前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主要兼职如下: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山东矿业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著作
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生活中的经济学》、《谁妨碍我们致富》、《给你所爱的以自由》等。《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荣获美国安东尼·费雪(AnthonyFisher)国际纪念提名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