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消费能拯救中国经济吗?——一个有趣的问题
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这个词看起来很容易理解,然而在标准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里却没有这个词的解释。不过,即使我们没学过经济学,也大概能理解它出现的逻辑。简单来说,产能过剩意味着,工厂生产的东西太多了,卖不出去,以至于很多工厂不生产了,削减生产工时,甚至停业休息。
很多人提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办法,最流行的说法是,既然生产的东西多了,卖不出去,那么提高消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从中央到地方,大小官员,很多知名的经济学家也赞同这个办法。——虽然对如何提高消费的具体措施有一些分歧——有的说直接发钱给消费者就能解决燃眉之急;有的说通过降低税收,加强社保,失业等政府支出以保障人们能够安心消费……种种政策建议的核心就是让人们的更多的消费支出。之后,良性循环就自然起来了。消费起来了,工厂重新开工生产,失业降低,人们工资收入提高,再次会提高消费,如此循环,一个低迷的经济由此重新步入正轨……
我想说的是,上面的逻辑大体上是错的。我先不详细解释它为什么错了,只提出一个非常类似的问题:假设一个村庄经济不景气(有生产的村庄),产能过剩,失业增加,收入降低,节衣缩食过日子。这个村的村长提出的办法是,大家提高消费吧,把我们生产过剩的那些东西给消费掉,这样工厂就能重新生产,大家重新上班!村长的办法能凑效吗?
产能过剩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学里争论了很多年依然没有争出结果的一个问题——经济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走出危机?
在我那个时代的初中政治课上,以产能过剩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重点内容。经济危机到来后,成吨的牛奶倒入河中,蔬菜烂在地里无人收割,同时,失业人数比例巨大,人们贫困潦倒,温饱成问题。马克思确信自己已经理解了经济危机的根源。给出的解释是,消费的主体劳动人们受到的剥削越来越厉害,无力购买。出路只有一条,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也就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于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经济危机。
尽管政治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当时我还是不能理解。我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东西以低价甚至免费发给劳动人们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大不了资本家们少赚点,或者暂时赔点,总比把牛奶白白倒入河里浪费掉要好得多啊。
事实证明,马克思错了。社会主义并不能避免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比资本主义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合理的价格,中央计划性生产一定会造成一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另一部分人们需要的产品却严重不足。简而言之,中央控制的越完美的越极端的社会主义经济,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的失调程度越严重,比资本主义还糟糕。
当然,我当时直观的、想当然的把“产品低价或免费分给劳动人民”的解决办法,也错了。目前流行的提高消费的解决办法是那个直观想法的翻版。
为什么错了?留给读者们去想吧。提示一下:
1)答案远远比初看起来复杂的多;
2)绝大多数提高消费的解决办法和直接发钱给人们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3)日本二十多年来其实一直在搞“直接发钱”的把戏,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