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可能发生大饥荒吗

simag

北宋司马光

作者:山歌

微信:liang-jianlan (防失联)

2017年3月

 

 

大饥荒是指全国人民普遍没有吃的,缺粮食。中国古代的粮食生产率肯定低于1950年代,排除战争年代,我们从经济学上追究下,为何中国古代的和平年代没有发生大饥荒。

先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鲜事务,其实不是这样的。

中国古代很少搞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也可以叫做自由经济——即存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自由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市场。中国古代在绝大多数和平年代,实施的都是市场经济。

在王朝初期,因存在比较严厉的户籍制度和地区贸易壁垒的限制,市场的自由程度不算太高。但越到王朝中后期,中国的市场经济越发达。其特征是户籍束缚越来越小,人员流动越来越自由,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商业越来越繁荣,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越来越大。

与之相关的是,王朝初年以农业户籍为主要的税收来源的税收制度就要随之变革,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历代王朝中后期都要进行以中·央财税改革为核心的“变法”。

大饥荒在市场经济下是不可能的 

和平年代,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大饥荒从理论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因为,如果粮食稀缺,粮食价格就会升高,种粮的利润就会提高,很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就会更多的参与农业生产,粮食的供给就会提高。

当即洪涝、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下面三个主要因素能够阻止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1.古代人也不是傻子,毫无预见性,他们会在丰收之年做粮食储备以备灾年使用。

  1. 地区之间存在贸易,粮食储备充足的地区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而补足灾区;。
  2. 人口会自由流动到粮食充足地区。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和平年代没有发生过大饥荒——地区性的小饥荒发生过,但没有发生过全国性的大饥荒。中国历代朝廷中,宋朝的市场经济发展得最繁荣,最自由,因而宋朝的“饥饿”程度也最小。

流产的计划经济变法 

为应对地区性的自然灾害,宋中央朝廷曾想在全国各地建立官办的赈灾粮食储备中心,但这个政策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

他们反对的理由用现代的白话翻译是,政府搞慈善的效率并不高,让社会来搞慈善,效率会高得多;政府搞慈善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腐败;另外,政府搞粮食储备,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环境和地区贸易。

事实正如反对意见所言,宋朝的私人慈善非常发达,每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富民地主争相赈灾。其原因不难理解:

  1. 富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同情心;

2.富人通过慈善可以获得人民的尊敬——声誉上的回报;

3.声誉上的积累可以变成政治影响力和商业影响力。

皇帝大多喜欢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是中央控制,有利于朝廷加强中央财政和军事能力,使得中央有能力对抗外族入侵。宋朝皇帝也不例外。

出身贫寒的王安石在皇上的支持下,为了强化中·央的财政和军事能力,搞了一段时间计划经济式的变法。但变法遇到了强大的保守派的阻挠,搞了十六年就流产了。

宋代士人大多出自富裕家庭,不少出于名门望族。这些“封建地主阶级”出生的人对市场经济原理几乎无师自通,并不需要亚当斯密的教诲。以死磕保守派(市场派)的领袖司马光为例,司马光的远祖是贵族,司马光的爷爷中了进士,父亲官居四品,号称一代名臣。半个保守派稍微有点左倾的是苏轼,苏轼家族也是典型的富族。保守派欧阳修的父亲死的早,官职也不大,大概现在副厅级干部这个级别。

有点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宋朝士人写出一本专门的经济学著作来——或许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本就是应该的,无需花更多的精力去阐述它存在的理由吧。

两道古代史练习题 

  1. 在古代中国王朝中后期,以中央集权为目标的变法为何都遭遇失败?

2.有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避孕手段,而且儒家倡导多子多福的大家族,因而人口自然增长会自动引发大饥荒。请读者自行分析它错在哪里。

%e6%89%93%e8%b5%8f%e5%9b%be%e7%89%87




from WordPress https://xiaoshanzhang.wordpress.com/2017/03/13/%e5%ae%8b%e6%9c%9d%e5%8f%af%e8%83%bd%e5%8f%91%e7%94%9f%e5%a4%a7%e9%a5%a5%e8%8d%92%e5%90%97/
via IFTTT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王俊秀 古川: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的简历——维基百科

戴晴 我的义父 叶剑英